刘柯:对政策面利好“视而不见” A股何时能重拾信心

  7月以来政策面总体偏暖,A股市场却不领情,连绵下跌让股民感慨万千。

  本周一,备受关注的经济半年报出炉。按理说数据虽然谈不上惊艳,但绝对说不上难看。一季度GDP增速4.5%,二季度就到了6.3%,整个上半年增长5.5%。如果回头再看看2022年的数据,一季度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全年增长3%。两相对比,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和去年比起来,应该还是稳中上升的。只是去年尚处于局部封控的疫情期间,今年上半年大家的预期值很高,大部分专家和机构预计二季度GDP增速为7%甚至更高,但最终是6.3%,所以似乎让部分机构觉得不及预期。但实际上仔细看看4-6月的其他指标,比如CPIPMI、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固定资产投资等等,就不难得出结论,也许经济复苏的速度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快。

  但放在全球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中国上半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毕竟现在中国的经济体量在百万亿级,超过6%的增速在全球范围来看,仍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近期,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了3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兼顾了大、中、小型不同规模,覆盖了东、中、西部不同地区。7月18日在经济数据刚刚公布后不久,国家发改委就表示,下一步将抓紧研究储备政策,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及早出台有关政策举措,促进消费稳步恢复和扩大,着力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帮助经营主体恢复元气、站稳脚跟;7月19日,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地见效,对具备条件尚未出台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出台,同时还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加强政策储备,有力有效打好商务政策“组合拳”;同日,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落实促进汽车和家居消费等政策,加紧制定实施汽车、电子、钢铁等十个重点行业稳增长的工作方案,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加快发展5G、智能网联汽车、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

  而在周三晚间,又有重磅政策出台,那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提出了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等一系列措施。《意见》还提出,要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按理说,上述政策措施在一周之内密集吹风和出台还是比较罕见。但为什么A股市场的反应又显得无动于衷呢?市场此前预估二季度的GDP增速是7%左右,如果全年要维持5.5%甚至更高的增速,则下半年就要保持6%以上的增速。考虑到三季度因为高温天气原因会影响工业制造业的增加值,四季度又面临年底资金回笼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半年要维持经济增速与二季度持平或略高,则政策势必要下大力气。

刘柯:对政策面利好“视而不见” A股何时能重拾信心

  当然,管理层不会重启货币大水漫灌,但在一些具有强大拉动作用的行业政策上,不能再“一等二看三通过”了,要进行精准滴灌。特别是像房地产、新能源汽车、5G通信、数字经济等领域,必须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立竿见影的举措,必须下大力气真金白银进行产业扶持,必须下大力气对自主可控的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5G通信、卫星通信等前沿科技领域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打造,在实现进口替代的同时,实现技术升级产业迭代。毕竟政策出台到产业消化再到企业见效需要一个过程,但在源头上不能慢半拍,虽然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但子弹要先打出来。

  此外,对于资本市场这个能对实体制造业进行资金反哺的重要要素市场,也需要大力呵护。资本市场是最典型的信心市场,反应的是整个社会的投资情绪,长期的低迷不符合同心协力振兴经济的命题。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但资本市场却没有体现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值得市场各方三思。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