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七个聚焦” 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重大改革,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部署。

  自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武汉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围绕全局谋划、思想引领、壮大队伍、素质提升、建功立业、待遇提升和精细服务“七个聚焦”,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全市产改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强化、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改革任务有力推进、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聚焦全局谋划,推动形成各方联动、合力推动的工作格局

  以上率下,汇聚强大合力。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将产改工作纳入全市重点改革考核项目和全市改革工作要点,成立由市总工会、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改革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等12家单位组成的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建立了主要领导过问、分管领导负责、相关处室主抓的工作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各区均建立了党政主导、工会主抓、各方协同的产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区党委领导牵头推进产改工作。全市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上下同频联动、广大企业和产业工人踊跃参与的生动工作格局。

  制度支撑,筑牢工作根基。武汉市产改协调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制发《武汉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市直12家成员单位、21家参与单位先后出台《关于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通知》《关于实施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意见》等80余项配套性制度,搭建起支撑产改走深走实的“四梁八柱”。

  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打开工作局面。全市先后确定了1个行业、3个区、3个市直部门、25家单位、28个项目开展试点。以项目化运作、项目化落实、项目化提升为抓手,培育选树典型,逐步完善改革示范引领、交流互促、提档激励体系,以点带面推动产改工作加快步伐。

  聚焦思想引领,团结凝聚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

  武汉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思路,聚焦产业工人思想建设,为干事创业铸魂聚力。先后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具体措施》《关于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面向全市广泛开展“百年征程忆初心”红色故事汇等活动。

  在汉企业也结合各自特点,着力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建设,举办专题报告、劳模宣讲、读书分享、征文演讲、职工寻访等主题教育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产业工人500余万人次。中国宝武集团武汉总部组织开展“三讲三看三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劳动筑梦,我心向党”庆五一职工演讲活动;航天瑞奇电缆有限公司在生产一线创建一批“党员先锋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利用“班前5分钟”宣讲党的精神……

  武汉市还把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开展“党建引领、融合赋能”专项行动,指导成立30个集聚区综合党委、15个集聚区产业党建联盟,推动党组织在基层末端和生产一线引领赋能。将党员发展指标重点向“卡脖子”关键领域中涌现出的劳模工匠、技术能手、首席工人倾斜。2018-2022年,全市共下达产业工人发展党员计划9871名,实际发展10380名;市属国有企业中产业工人党员占比从十年前的7.3%提升到目前的9.3%。

  同时,针对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劳动群体,制发《武汉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集中行动计划》《市总工会关于做好现阶段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工作通知》,市总、区总、街道、社区四级工会一体化联动推进、集中攻坚。截至2022年底,全市基层工会组织达30006个,覆盖建会单位8万余家,工会会员310万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达14.3万人,农民工会员达到105万余人。

  此外,为推动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工人的社会风尚,武汉市总工会还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打造“职工思政课堂”,广泛开展劳模宣讲、职工寻访等群众性宣教活动,参与产业工人500余万人次;打造职工党史、工运史教育基地8处,其中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于2022年11月建成开馆,被授予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直机关和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目前已接待职工近3万人次。

  聚焦壮大队伍,巩固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近年来,武汉市多措并举壮大产业工人队伍。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五年新增产业工人45万余人;组织农民工就业培训6.89万人次,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

  同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成立4个省级职教集团、10个市级职教集团,全市34所职业院校招生连创新高。目前,武汉地区现有高职院校36所,在校生32.4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4所,在校生8.04万人;7所本科高校获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此外,着力拓宽产业工人队伍就业渠道,持续开展以“就业送真情、服务暖民心”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加强“工e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洪山区试点创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大数据库及区产业工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江岸区借助湖北公共招聘网、工e就业和“江岸工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搭建工会桥梁……

  五年来,全市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706场次,服务企业11.2万余家次,帮助企业招聘员工50万余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1万人次。

  聚焦素质提升,筑牢武汉创新发展技能人才基础

  2019年以来,武汉市大力实施“武汉工匠”培育计划,培育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各级工匠、技能大师739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建600余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成立“武汉·中国光谷”“武汉·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培训技能人才2.4万余人。建成13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5个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3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68名专技人员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

  据悉,市级财政每年投入职业教育经费近60亿元支持技能人才培育。目前已培育创建市级以上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493个,选树带徒名师150名,认定命名工匠学院 6个、产业工人培训基地18个。

  截至2023年8月,武汉市技能人才就业人数达635.32万人,技能人才总量135.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42.65万人。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正加速形成。

  聚焦建功立业,发挥产业工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武汉市积极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建设先行区、打造英雄城、续写新篇章”等主题劳动竞赛,每年围绕全市经济工作部署持续开展“实现开门红”“决战四季度”等专项劳动竞赛,累计8万余家企业、660个重点工程项目、800万余人次产业工人参赛;连续五年举办“工友杯”职工创新创业大赛,参与项目1020个,带动就业38万余人次;评定市级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32项、“五小”优秀成果170项。开展全市职业技能大赛1.5万余场次、参赛100余万人次,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切实让产业工人人尽其才。

  以比促学、以赛促练,助力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竞赛方式在企业中也广为推广。

  武汉地铁集团构建“五感十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通过建立各级竞赛激励机制,承办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将竞赛与生产经营深度结合,形成“干、学、练、赛、用”一体化良性循环。据集团负责人介绍,2011年以来,公司累计有4.4万余人次参与各级竞赛项目,900余名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67项。

  汉阳市政集团每年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六比一创”、“六型”班组、安全月等创新智能竞赛,全面营造拼搏赶超竞赛氛围;武汉商贸集团组织集团系统职工直播技能大赛活动,指导各权属企业工会制定和完善竞赛方案,拍摄制作4期云课堂,累计培训3554人次……

  聚焦待遇提升,不断增强产业工人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

  待遇上提升、权益上维护,是产改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支撑产业工人创造更大价值的重要保障。

武汉:“七个聚焦” 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一方面,武汉市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的政治地位。截至2022年,共有22名产业工人当选全国、省、市人大代表,产业工人代表占全市出席省、市党代会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代表比例分别为15.2%、17.2%;全市工会代表大会和委员会中基层一线职工占比分别达到65%和35%;五年来在产业工人中共评选全国、省、市劳模315名,一线产业工人入选市级以上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人数均超过半数;全市8.2万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了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制度。

  另一方面,将提高产业工人经济待遇摆在重要位置。先后出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和《武汉市高技能人才引进实施办法》,鼓励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倾斜,推动高技能人才在落户、购房、子女就学、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

  与此同时,率先启动全国首个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的建设,出台《武汉市劳动保障监察“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办法(试行)》《关于贯彻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初步建成“信用+双随机”监管体系,确保劳动者在汉就业“安薪无忧”。

  在政策的有效引导之下,企业也积极行动。市水务集团为技师、高级技师按300元/月、500元/月的标准提供津贴,对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的,按照奖励额度1∶1比例给予配套奖励;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〇三工厂每年拿出上年度销售收入的0.3%—0.5%的经费实施人才建设激励,用于人才引进、生活保障和奖励;

  武汉第二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对技术人才、技能人员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对引进的高新技术型人才设立薪酬特区、津贴补助机制……

  当前,“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收入分配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良好氛围正逐步成为在汉企业的共识。

  聚焦精细服务,多措并举提升产业工人“幸福指数”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暖人心。近年来,武汉市高度关注职工身心健康、一线工人日常便利化服务等产业工人最关心、最急需的问题,从精细处着眼,实施重点突破,有效提升了产业工人公共服务水平。

  市总工会联合市卫健委,合力为产业工人撑起健康“防护伞”。建设“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职业病防治工作网络,在汉口、武昌、汉阳三大片区规划建设职业病防治中心,方便产业工人就近就医;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武汉市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在上岗前掌握职业健康常识,增强职业病防控意识;广泛开展“健康企业”“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及“安康杯”竞赛活动,2020年以来成功创建42家健康企业,评选30名职业健康达人,促使产业工人更加理解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变“要我健康”到“我要健康”。

  同时,针对一线户外职工吃饭、喝水、入厕、休息不方便难题,市总工会在全市建成运行19个区域性职工之家、569家户外职工爱心驿站、114个市级爱心母婴室、64个市级示范爱心托管班、845个职工心灵加油站,推行“小哥食堂”“便民暖蜂卡”“爱心企业联盟”等多样措施,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陈新垓表示,接下来,市总工会将增强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产业工人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