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仍具较强韧性
- 信托保险
- 2024-11-30
- 90568
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人们走在远东联邦大学校园内。记者 曹 阳摄
10月12日,《俄罗斯经济发展研究(2022―2023)》(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俄罗斯经济形势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就当前俄罗斯经济形势以及中俄未来合作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俄关系发展建言献策。
报告指出,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对俄罗斯实施了史上最严厉的大规模极限制裁。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中,面对当前美欧实行的大规模制裁,俄罗斯经济表现出超预期的韧性和强大生命力。2022年,俄罗斯的投资增长率逆势增加,前9个月增长率达5.9%;在投资增幅推动下国内生产总值仅下降了2.1%,明显小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预测降幅。2023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加速增长,财政状况也受经济增长和非油气部门的扩张影响逐渐改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3.6%。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生存与发展资源,粮食、能源等保障性资源优势突出,加之俄罗斯联邦政府较早实施的进口替代战略,能够在食品工业、重型机械和造船业等许多领域取代那些退出俄罗斯市场的外国供应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张宇燕表示,俄联邦政府以及各地方政府实行了大量刺激性经济政策,加速推进多项大型投资项目,补充了西方投资撤走后留下的空间,也一定程度刺激了私人投资更加活跃。
“从2024年前三个季度的态势看,俄政府继续维持了较高的投资支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表示,这些投资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扩大了俄罗斯内部市场活力。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俄罗斯居民的实际可支配现金收入同比增长9.6%,这也是自2014年俄罗斯更改统计方法后的最高纪录。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6%,工业生产增长4.4%,零售贸易增长8.8%,其中,俄罗斯快速消费品市场销售额激增16.5%,远超去年同期的7.9%。
“此外,能源价格整体上涨使下滑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逐渐得到恢复性增长,也稳定了俄罗斯2024年的财政状况。”李建民表示。俄罗斯经济部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俄罗斯对2024年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的预期上调了174亿美元,预计达到2397亿美元。其中预计2024年原油出口量将从2023年的2383亿吨增加到2399亿吨,折合约480万桶/日;预计石油出口的平均价格将升至70美元/桶,高于2023年的64.5美元/桶。
报告也指出,从长期来看,俄罗斯“投资促进―消费拉动”的新增长范式面临挑战。投资过快增长受到投资品进口不足和劳动力短缺限制,导致卢布汇率加剧波动,通胀率加速上升。此外,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防工业及相关产业的扩张只是初始动力。在长期的经济结构优化中,军工用品生产的财富耗散是导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表示,目前俄罗斯经济转型尚未成功,经济结构仍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天然气、石油、粮食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多元化发展能力和内生增长动力亟待继续增强。
“面对外部环境限制,俄罗斯融入国际经济与自由贸易受到阻碍,在维护国家、技术、文化、信息等主权,注重‘自力更生’的同时,俄罗斯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将是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表示。
“当前俄罗斯正用外交为经济破局。”孙壮志表示,面对美西方的孤立,俄罗斯正积极转向亚太、中东等地区,比如和土耳其等国合作寻找新的能源出口枢纽,增加对金砖国家的对外出口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小沁表示,当前欧亚经济联盟的引擎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美欧制裁的损害。未来俄罗斯也将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作为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推动欧亚经济联盟“转向东方”,在汽车、数字、医药、科技等领域寻找新的合作空间。
张宇燕表示,俄罗斯正积极推动构建金砖国家间的跨境支付体系改革,为自身经济构筑一个防制裁的屏障。除了支付体系的改革,该计划还包括建立石油、天然气、粮食和黄金等大宗商品的相互贸易中心,以进一步促进金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雪凌表示,面对百年变局和地缘政治博弈,中俄关系在两国元首引领下日臻成熟坚韧、日益稳固深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2401.1亿美元,提前完成两国元首确定的贸易目标。未来双方将在数字经济、远东开发、北方航道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注入正能量和稳定性。
此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报告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高校的经济学者共同撰写的系列年度报告,共收录中俄两国知名学者论文11篇,紧扣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财政金融、区域发展等主题。(经济日报记者 杨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