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315|警惕植发“陷阱”,技术3天速成、毛囊成活率存疑
- 信托保险
- 2024-03-17
- 9144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财经记者 王涵艺
随着生活压力的提升,脱发正在成为困扰不少人的难题之一。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有2.5亿人正饱受脱发困扰,平均每6人就有1人脱发。此外,脱发正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90后多于80后,30岁前脱发的比例高达84%,比上一代人的脱发年龄提前了20年,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随着需求量的急剧膨胀,植发行业也迎来了井喷期。与此同时,投诉也不断上升。
近日,蓝鲸财经记者统计发现,截至3月15日,新浪旗下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以“植发”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投诉,共计有705条。涉及的植发医疗机构包括雍禾植发、大麦微针植发、碧莲盛以及已停业的新生植发等。
消费者的投诉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术后效果不佳、诱导消费、植发效果差、方案不合理、毛囊存活率低等问题。
图片来源:截自黑猫投诉
随着投诉不断增多,不少植发机构陷入“获客难”的境地,导致其只能不断加码营销投入。高企的营销费用侵蚀着利润,增收不增利,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在人群蜂拥而至的表象下,头部植发机构的财报并不亮眼,高额营销费用的背后,藏着高毛利、低净利率、复购率低等经营问题。植发行业的赛道虽然潜力巨大,但已经呈现出了高开低走的趋势。
众多消费者投诉,毛囊存活率存疑
众多关于植发的投诉中,毛囊实际存活率与宣传不符,是大多数消费者容易踩坑的点。例如,2024年3月9日,有消费者表示,碧莲盛植发哈尔滨店销售在手术前过度宣传,虚假承诺手术效果。而自己的术后效果和术前销售承诺的天壤之别,植出来的新发完全不是承诺时接近原生毛发的细软效果。毛发生长方向不对,存活率也不够。碧莲盛取了3120单位的毛囊,而自己实际植发时并未足额栽种,多余的被院方扔了。该名消费者对手术效果很不满意,要求全额退款。
2023年12月20日,有消费者投诉称,自己于2022年12月在厦门雍禾医疗植发机构进行了植发手术,移植4170的毛囊单位,总计花费35518元。在行政院长特别安排的计划下,该名消费者又额外花费1.2万元请技术院长进行亲自执刀。术前行政院长才告知,雍禾不保证毛发移植存活率大于95%。
对此,蓝鲸财经记者通过网络平台咨询了雍和植发、碧盛莲植发,针对植发手术成功率问题,以上两家机构均作出了明确的承诺。雍和植发的客服表示:“毛囊成活率95%以上,术前会签署保障协议。”碧盛莲植发的客服也表示,毛囊成活率在95%以上。
图片来源:截自客服聊天
然而,植发效果与患者本身的体质、医生的植发技术以及术后护理等都有关系,因此很难做出鉴定。中日友好医院毛发移植中心医生冯苏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毛囊成活率目前没有办法计算,毛囊的术后成活率目前只是一个科研指标,不是临床上的观察指标。
蓝鲸财经记者进一步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很多因植发失败产生的纠纷案件,都是由于消费者鉴定难或举证难被判败诉。也就是说,毛囊存活率,正是鉴定难、举证难的灰色地带。
那么,这些植发机构是靠什么吸引大量消费者前来植发的?
技术大同小异,用概念造势
消费者了解植发项目,最初一般通过线上咨询展开。蓝鲸财经记者在线上咨询植发的过程中,机构客服大多以平台用语限制或提供估价方案为由,让咨询者留下微信或电话,进一步引导其到店进行免费毛囊检测。
到店后,植发机构人员向蓝鲸财经记者介绍,毛发种植主要分为“取发”和“种植”两个环节,分别有不同的技术。目前为止,国际上公认的取发技术只有两种,即头皮条切取法(FUT)和毛囊单位钻取法(FUE)。
其中,碧莲盛主打“不剃发,不尴尬”的NHT(No Haircut Technology)技术,差异化地把自己和竞争对手区隔开来。
据碧莲盛披露,截至2022年9月,其不剃发植发手术量已突破20000例;另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使用不剃发植发技术的用户中有92.8%来自碧莲盛。
凭借“NHT不剃发植发技术”, 碧莲盛似乎已经有了独家的“护城河”。
可如果仔细翻看雍禾医疗、大麦植发对各自技术的表述,都大同小异,皆是根植于FUT、FUE主流技术,对单体毛囊培植再生技术的进化和更新。所以,无论是雍禾医疗的FUE2.0技术,大麦植发的微针技术,还是碧莲盛NHT不剃发技术,其实都师出同门。
被民营植发机构包装出来的“微针”技术,也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所谓的“微针”,给人一种创伤更小、技术更高的感觉。实际上,就是毛囊钻取针和种植器械,针的大小要根据患者头发毛囊的直径和毛囊单位中含有的毛发根数来判断,也并非越细越好。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病与性病科主任医师杨顶权曾在央视节目中提到,市面上所有宣传的夸张的技术,比如3D、微针,都是一种营销噱头,本质上还是FUT或FUE。
换言之,除了推广口径的不同,在植发赛道,用概念造势的“玩家们”还没有谁是唯一,也没有谁是稀缺资源,更没有谁真正靠技术驱动胜出。
医美资质存争议,行业规范是难题
事实上,植发属于医疗美容项目。按照《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相应的条件,其中第一条就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也就是说,做医疗美容项目必须拥有医师资格证与医师执业证书,否则属于非法行医。
在去年315的系列报道中,网易健康曝光了“速成医生”非法行医,有培训班宣称3天即可学会植发技术。而今年,蓝鲸财经记者暂未找到此类机构,只发现医师提升技能类的正规培训课程。此类“黑机构”中无资质人员非法开展植发手术的情况真的彻底消失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有业内人士透露,有些植发机构有执照的医生只是挂名,大量手术依旧由无资质人员操作。
但也有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三天学会”“月入百万”都是吸引学员的噱头,“只有这样的诱人噱头才能把人骗来交学费,很多三天培训植发医师的层次达不到能实操手术的水平,不大可能渗透进真正的植发业。”
据悉,植发业几个大品牌都有自己的内部培训体系。“培训老师都是资深的植发医师,有多年临床经验,并有国家承认的医师证,而培训的学员也就是内部的医生,同样有国家承认的医师证。”
但是,“三天培训植发医师”容易在医疗领域外自立门户。当避开了医疗美容领域卫生部门的审核,跑到卫生部门不审核的生活美容领域,其中的一些人便可以自立门户了,就像街头的美容院或养发店一样。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选择植发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医院或门诊之类的地方,不去生活美容场所,这样就可以躲开“三天培训的植发医师”。
营销费用高企,业绩却“秃头”
消费者被坑后维权无门,差评与质疑四起,也让不少植发机构陷入“获客难”的境地,导致其只能不断加码营销投入。高企的营销费用侵蚀着利润,增收不增利,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据雍禾医疗披露,2018年至2020年,每位植发患者的平均开支分别为26097元、27799元和27868元,而雍禾医疗的毛利率也一直稳定在70%以上,高客单价加之高毛利率,上市之前,雍禾医疗一直保持着较好的业绩增长势头。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35亿元、12.24亿元和16.3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54亿元、0.36亿元和1.63亿元。
自2023年以来,雍禾医疗的业绩走势持续低迷。2023年中报显示,上半年雍禾医疗收入8.28亿元,同比增加10.65%,但亏损进一步扩大,净利润亏损2.26亿元。毛利率也由上年同期的64.2%进一步降低至56.5%。
雍禾医疗的获客高度依赖营销砸钱,赞助综艺节目、在各大地铁站铺广告,在过去几年来,营销费用率高企,自2021年起至2023上半年,雍禾医疗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10.73 亿元、7.67 亿元、4.98 亿元,费率从49.46%、54.27%升至 60.1%。
相比之下,2023年上半年,雍禾医疗研发开支仅为1303万元,比不上销售费用的零头。
图片来源:截自财报
对于雍禾医疗的业绩难题,资本市场也表现得心灰意冷。截至3月15日收盘,雍禾医疗跌至1.39港元/股,盘中触底1.33港元/股,再创历史新低,市值仅剩7.3亿港元,蒸发近九成。
所以说,关于“植发”这事儿,消费者还需要多斟酌,谨慎行动。“碧莲盛们”也应该在利益潜在增长和消费者信任问题间寻求平衡,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用户和业绩均“不秃头”的双赢局面。